发展规划办公室
学校官网

学校动态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这十年”之动物医学院科技成果与典型人物

动物医学院立足云南特殊的区域优势和动物病原复杂多样性特点,围绕兽医领域开展研究,形成动物病理生理与动物病理生物医学、跨境动物疫病与人兽共患病、近交系小型猪实验动物化与比较医学等研究方向,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把我院近十年来取得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异种器官移植及人类重大疾病发病机理研究

立足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特有资源,利用动物基因编辑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开展近交系猪实验动物化、人类疾病模型及异种器官移植等比较医学研究。在云南获得了世界首批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失活克隆猪,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Science上,在同期杂志被评述为“是异种移植面向临床关键性的第一步”。已建立亨廷顿舞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侏儒症、肌营养不良等多种小型猪疾病模型,为开展异种器官移植及人类重大疾病发病机理等研究奠定基础。以上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Plos Biology等杂志上,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1项。


2. 边境动物疫病防控研究

立足云南复杂多样的动物病原,主要从事跨境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方面的研究,着力解决云南高原特色牧业健康养殖相关问题,以猪瘟、蓝耳、牛结核、弓形虫、戊肝等为研究对象,系统阐明云南边境主要病原的流行分布、基因型结构、致病机制,研发猪瘟重组腺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并获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筛选并获得植物源抗病毒的化合物,建立检测奶牛结核易感性的分子靶标方法,为构建动物疫病生物安全屏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上成果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4项,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


3.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

围绕地方畜禽品种的重要疾病,主要从事动物病理生理与动物病理生物医学、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发掘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开展自由基生物膜损伤、信号分子(NO、CO、H2S)、泛素化、自噬、焦亡、凋亡研究,系统揭示山羊内毒素、撒坝猪源E.coli HPI、喹乙醇、苏丹红和二噁英等生物化学毒素的致病机理,筛选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建立相关检测防控技术及标准,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上成果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1项。


4. 服务乡村振兴及科技成果转化

学院积极参与云南省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主战场,长期对口扶持剑川县、禄劝县、香格里拉县、南华县及兰坪县等地区,服务于朱有勇院士组织建设的澜沧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点,把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到生产一线,累计开展系列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控科技培训12000余人次。

舒相华教授制定的“猪伪狂犬病净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从2015年至今,先后在昆明市、保山市、临沧市及云南其它地区300多家猪场转化应用,技术转让到位经费200余万元,产生经济效益近1.2亿元。

张以芳教授2016至2019年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项目研制生产的重组乳酸菌活菌制剂及菌粉制剂,在云南农职院省生猪试验站、曲靖千村农牧集团、玉溪济源种畜公司、宜良兴牧养殖总场及周边猪场,应用示范种仔猪10余万头。

魏红江教授2016年7月,在彝良县人民政府的项目资助下,进行乌金猪黄毛系地方品种的快速扩繁及产业化开发;在云南伯格勒牧业有限公司开展彝良大黑山羊的品种提纯及快速扩繁。项目经费200万元。2017年3月,在内蒙古临河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批量克隆生产萨福克羊、杜泊羊和超细绒山羊等优秀个体,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展新品种培育。技术转化总经费1200万元,云南农业大学700万元。从2017年至今,先后为美国eGenesis公司、湖南赛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启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多基因修饰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猪,合同经费710万元,到位经费537万元。

尹革芬教授2018年,针对云南省猪蓝耳病危害,开展PRRSV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建立“驯蓝-防蓝”关键技术,在省内313个猪场应用,应用猪场生猪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新增生猪出栏15余万头,新增利润0.91亿元。

段纲教授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负责人研发的副猪嗜血杆菌三价灭活苗(4型HN株,5型JX株,13型GX株),于2016年1月转让北京市兽医生物药品厂、河南祺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海林格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合同金额共计600万元。

严玉霖教授有犬干细胞发明专利3项,2017-2021年,与四川英博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经费600万元。相继研发了针对犬血液系统、神经系统、肝肾系统、骨关节系统、外科修复等犬干细胞系列产品,正面向全国推广使用。 

 


杨亮宇教授典型事迹

杨亮宇,男,白族,196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兽医硕士研究生,1993年7月参加工作,2012年晋升为教授,现任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党委书记,临床兽医学硕士生导师,科技特派员,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内科与临床诊疗学和兽医影像技术学分会常务理事,云南优质地方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国务院农科教相结合新型农业社会化高原优质地方鸡服务体系和云南省“畜禽养殖与种质创新省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云南省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性食品安全方向负责人,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畜禽健康养殖过程关键控制技术方向负责人。2016年1月被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云南省基层科研专家工作站”称号,获2017-2019年云南省现代农业禽蛋产业体系养殖技术研究室岗位专家,2019年入选“万人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019年在云县建立“云南省基层科研专家工作站”。近年来,杨亮宇教授一直带领团队用专业知识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深入一线调研,做好振兴服务。杨亮宇教授团队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号召,以加快推进云南高原优质地方鸡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优势,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潜力的工作思路。带领团队先后前往昆明市、楚雄州、大理州、怒江州、临沧市、丽江市、文山州、昭通市等13各地州市进行优质地方鸡养殖现状调研。了解当地地方鸡产业发展现状与企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针对省内养殖标准化程度低、有力无处使,合作社与养殖大户观念陈旧、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实施推广了生态安全规模高效“55533”养殖模式、开展培育适宜的地方鸡品种,制定了地方鸡养殖技术服务实施方案。


突出实用技术,办好科技培训。深入养殖一线开展服务以来,杨亮宇教授带领团队在养殖场、养殖户家里开展现场观摩式技术培训100余场,边讲授边实作对养殖技术人员进行实战动手能力的培训。通过现场实地技术指导和组织集中培训传授高原优质地方鸡养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共举办高原优质地方鸡养殖技术、疫病防控、饲养与管理培训会200余场(次),培训养殖户、技术带头人、科技工作者10000余人(次),发放培训技术资料上5000多套。通过培训,广大养殖户能熟悉养殖的各个环节,能解决养殖过程中常见问题,动手阉鸡更是不在话下。优质地方鸡养殖已逐渐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产业兴旺的较好选择之一。


了解生产需求,编好科技手册。杨亮宇教授带领团队围绕云南优质地方鸡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品种选育、饲料营养、健康养殖、疫病防治等问题,深入生产一线,实地调研了优质地方鸡在省内不同环境气候区域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集中精力编写了《高原优质地方鸡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规范》、《高原优质地方鸡养殖手册》、《高原优质地方鸡疫病防治与保健手册》和《生态安全规模高效“55533”养殖模式》。整套资料体现了系统性、准确性、安全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具有通俗易懂、简明实用、图文并茂的特点,有助于广大养殖户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资料中讲授的放养鸡生产实用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和技术消化、应用在生产实践中,以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帮助剑川县、西畴县、宁蒗县、彝良县等地方政府不同优质鸡品种制定了技术规范等4项。

发挥专业优势,做好示范推广。杨亮宇教授带领团队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完成产业规划,撰写了《剑川县高原优质地方鸡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剑川青花鸡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可行性报告、《武定鸡产业发展报告》、《云县爱华镇山地黑肉鸡种鸡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云县“一县一品”山地黑肉鸡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扶持实施方案》等,并为姚安县、南华县、西畴县、彝良县、盐津县、施甸县、兰坪县、宁蒗县、永德县、禄丰县等地优质鸡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在服务中通过了解地方需求,与多个地方政府建立县校合作签订了服务合作协议,在全省范围内了推广由云南农业大学和昆明云岭广大种禽饲料有限公司共同培育的优质地方鸡新品种200余万羽。


培养实训结合,育好专业人才。杨亮宇教授带领研究生在实验室开展优质鸡马立克病、禽流感、新城疫、白血病、沙门氏菌等生产中的常见疾病研究。同时为了让培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创业与就业对接,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一项工作学习,所指导的50余研究生和本科生已顺利毕业进入畜牧兽医相关行业就业,并得到各单位一致好评。在顺利完成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工作中,杨亮宇教授真正做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在生产一线培养人才。

推进产学研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杨亮宇教授响应云南省委组织部启动专家服务团助力9个未脱贫摘帽贫困县的工作要求,前往丽江宁蒗开展产业发展服务工作。另外前往文山西畴县、昭通盐津县,为把两地建设成为贫致富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开发开放新高地出谋划策。与地方政府分别签订《西畴县乌骨鸡产业技术服务合作协议》和《盐津县乌骨鸡全产业链技术服务项目合作协议》。与两地建立全面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实现科研、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使学校成为地方绿色经济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和人才支撑单位,助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


近十年,杨亮宇教授带领团队扎根生产一线,与企业面对面的交流,跟农民手把手的指导。把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直接推广应用到企业、良种良法的技术直接到户、技术要领培训直接到人,为云南优质地方鸡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培养了一批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会管理的农民科技人员,为加速农业科技传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增收和农民致富作出了努力。



舒相华教授典型案例

舒相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教于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系、云南省科技特派员。

舒相华教授始终坚定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坚持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和中兽药创新,坚守绿色梦想,呕心沥血科学研究,已取得一个个瞩目的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持/参与各类项目15项;制定地方标准1件,企业标准8件,授权专利7件,主编3部农村实用培训教材,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3篇);获科技奖5项,科技成果登记9项;规划设计万头猪场8家,改造15家;建立27种疫病特异检测方法,在20多个县市、480家猪场开展技术服务,主持/参与禄劝县、南华县、砚山县、广南县、祥云县等多个市县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咨询。

部分科研和技术创新成果已在文山州、武定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禄劝县、兰坪县、香格里拉县、永德县等地应用,培养农村专业养殖技术人才20人,帮扶成立猪、鸡养殖专业合作社15个、火腿加工基地1个;培育农村技术人才达160多户,培养农村电商人才6人;帮扶农业合作社成立线上销售平台7个,线下销售平台1个,促进销售农特产品;开展培训100余期,发放农村实用培训教材500余份,培训各类养殖技术人员2500余人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带动1千多名贫困人口脱贫,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达到1亿多元。相关事迹已被科技日报、云南科技日报、昆明日报等报道。

1.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马鹿塘乡和乌东德镇科技扶贫

2016年-至今,受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委托,组建科技扶贫团队连续5年在昆明市禄劝县马鹿塘乡普德村和乌东德镇达作卧村、阿巧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共帮扶1309名贫困户开展撒坝猪及土鸡养殖;规划设计猪、鸡养殖基地13个,火腿加工基地1个,社员达140多户,饲养撒坝猪种猪300头,年出栏商品猪达6000多头,年出栏商品鸡8万羽,撒坝火腿加工每年达10吨;制定撒坝猪、土鸡养殖技术规范8件;培养农村电商人才6人;开展猪、鸡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疫苗接种等方面的技能培训40余期,发放农村实用培训教材200余份,培训农民800多人次,社会效益显著,累计获得经济效益1000万元。相关事迹已被云南科技日报、昆明日报等报道。


2.国家“三区人才”项目

2016年-至今连续5年前往文山州、武定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禄劝县、兰坪县等地开展国家“三区”人才项目,指导养殖户与贫困户科学养殖猪、鸡,定期开展疫病防控、疫苗接种、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15次,培训500余人次,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科技扶贫

2017年-至今连续5年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实训班工作,组建13人科技扶贫团队,担任养殖班班主任,负责养鸡及鸡病防治技术培训,建设实训基地,编撰5部农村实用培训教材。团队主要开展猪、鸡、牛、饲草等方面的科技实操培训20期,每期10天,培训少数民族养殖技术人才540人,涉及疫病防控、疫苗接种、饲养管理、病理解剖、饲草种植等内容,社会效益显著。


4.《猪伪狂犬病净化技术规范》推广应用

猪伪狂犬病是造成母猪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的重要疫病,同时还能导致仔猪发生腹泻,体格消瘦以及死亡,公猪携带病原而失去种用价值,对猪的养殖生产带来重大损失。通过16年对猪伪狂犬病净化技术的研究、总结、示范应用,在2015年获得企业标准《Q/WMD01-2015猪伪狂犬病净化技术规范》,通过大量的示范应用后,在2018年获得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 886-2018猪伪狂犬病净化技术规范》并已在部分县市推广应用。

2016年-至今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临沧市永德县等地开展猪伪狂犬病净化,共净化种猪12276头,净化猪场280家;净化猪场猪呼吸道疾病下降11.95%,示范户产仔数提高21.43%,断奶仔猪成活率提高4.76个百分点,新增效益8639万元。在推广使用猪伪狂犬病净化技术规范过程中,开展猪病诊断、疫病净化、疾病防控、疫苗接种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宣传10期,培训1000余人次,使养猪人员对科学的养殖技术有更深刻的认识,改变猪场饲养管理方式,促进猪场规范性疫苗免疫、疫病防治,带动猪场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


5.云南地区主产中药材猪用中兽药饲料添加剂研发及应用

由于抗生素滥用和过量使用,导致兽药残留严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国家结合《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出台了相应的禁抗、限抗政策,云南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但部分质优价廉原药及副产品活性物质兽用价值不清楚,严重制约云南中药产业发展,从中药中寻找活性成分,研发替代抗生素兽用产品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内容。

在2016年-2019年实施了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社会发展领域)“云南地区主产中药材猪用中兽药饲料添加剂研发及应用”项目,优选10余种云南主产中药材及副产品,提取每种中药材中多糖、多酚、黄酮等大组分,科学组方,经过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生产3种猪用中兽药饲料添加剂试用产品,集成养殖新技术,在澜沧、禄劝、兰坪等部分地区的23家猪场5万头猪中推广使用,组织中兽药研发讲座7次;开展养殖新技术培训12次,1000余人次,使猪场猪呼吸道疫病发病率由10-16%降低至4-7%,仔猪大肠杆菌病发病率下降至7-12%,死亡率降低10%,为养猪企业实现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提高养猪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云南中药资源综合利用及中兽药产业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