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办公室
学校官网

学校动态

旱地水稻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暨院士咨询会在澜沧县举行

本站消息 9月25日,旱地水稻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竹塘乡举行。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31位院士,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农业科技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省内外有关高校院所,以及旱地水稻技术团队成员应邀参会,学校党委书记黎素梅,副校长杨生超、魏红江、朱书生、李宏,相关学院、部门负责人参会。

在竹塘乡蒿枝坝和哈果马旱地水稻示范区,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深入田间地头参观调研,一株株黄澄澄的稻穗压弯了腰,稻谷颗粒饱满。旱地水稻技术团队就旱地水稻品种、栽培技术、病害、虫害、草害发生及防控要点进行介绍。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云南省山多地少、旱地多、水田少,特别是近年面临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云南口粮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部分山区、半山区群众口粮需求,促进旱地耕种节本增效,夯实乡村振兴的粮食安全根基,朱有勇院士团队通过科技创新把杂交水稻品种种到旱地上,像种玉米一样种水稻。旱地水稻拓展了水田外延,实现水稻上岸走向旱地,玉米换大米,让科技创新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让山区农民吃上自己种的稻米,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朱有勇院士介绍,旱地水稻的核心技术就是品种创新和技术创新。一是解决了水稻旱地从一株变成一丛的分蘖难题,研究团队利用杂交优势选育了一系列新品种,使水稻在旱地条件下与在水田一样分蘖旺盛。二是旱地杂草防除技术,与水田上的杂草相比,旱稻地上的杂草类型多、长草周期长、生长旺盛、防控困难;团队根据杂草生长发育规律,摸索出了草害防控技术措施。目前,朱有勇院士及团队通过对两个难点的攻克,盘活了山区农民的土地,2022年省级安排示范推广面积50万亩,示范推广区域覆盖11个州(市)59个县(市、区),平均亩产690.9公斤,比传统旱稻产量提高了近400公斤。2023年,竹塘乡旱地水稻示范种植面积10012亩。

现场会后召开了院士咨询会,中国工程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刘旭院士作总结讲话,澜沧县委书记刘继宏汇报了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的情况。朱有勇院士汇报了“旱地水稻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参会的院士专家围绕如何凝聚合力,助推乡村振兴,帮助当地百姓增产增收建言献策,一致认为“旱地水稻”这一颠覆性技术,不仅发挥山区种稻潜力,拓展了稻谷生产的新途径。而且还具有省工、省力、轻简化操作等特点,旱地水稻种植技术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指示的具体行动,对解决我国山区农民口粮自给、推动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特殊意义。